专诸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故事
史书上曾记载:"夫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月。"专诸在历史上的身份被称为刺客。作为春秋时期的四大刺客之一,专诸是战国及后世备受人推崇的角*,为了一个"义"字,刺杀吴王僚,最后虽也当场被杀,却算是不辱使命。后世人多敬畏专诸的勇气的气节,专诸虽然勇猛,却不是无坚不摧的,他是个普通人,当他肩负着使命时,他变得真正地强大,真正地无坚不摧。
专诸,在封建年代里的名声是很大,广为传颂,称为义士,甚至是在曹雪芹的女儿国里,十分有勇又有义的史湘云,也相当欣赏这位逝去已久的壮士,可见专诸的个人魅力所在。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人,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此人生得高额凹眼,浓眉大眼,楚国大将伍子胥与专诸关系还不错。伍子胥因为父亲和哥哥得罪了楚王,在楚国触怒了楚王,父兄被杀,伍子胥得以侥幸逃脱,只身逃离楚国来到吴国,结交有为之士在古代是很正常的事,伍子胥万万没有想到,他偶然结识的一位壮汉,竟然会在日后帮了他那么大的忙。
何为刺客?刺客就是专门去刺杀别人的杀手,历史上曾经涌现出那么多的刺客,为什么多受到后世人的推崇,刺客不应该是一种被谴责的职业吗?这跟古代的所信仰的"仁义"、"忠"是有关系的。荆轲刺秦王,是担负着一个国家和天下的百姓幸福的重任,而专诸刺杀吴王僚,有感于公子光的恩情,也有感于伍子胥对自己的惺惺相惜之情,这种所谓的义气,如今的人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古代这是难得的,也是崇高的精神。无论是荆轲、专诸,还是历史上另外一些无名的刺客。这些历史上有名的刺客无不本着为民、为天下的信念,去做大家都知道结局是死路一条的事情。而如今的所谓刺客、杀手,都只是拿人钱财,*索命的局面,完全没有古时刺客的信仰。
专诸据说是集市上的一位屠夫,虽然他只是个屠夫,但是专诸生*禀异,学问高深,即使和其他的商贩发生了冲突,也表现得异于常人。就在此时。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到吴国途中,见"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流亡于吴国的伍子胥饿得也快没力气了,正好碰到了正在与人发生争执的专诸,伍子胥在一边默默地观察着这个壮汉,他觉得这个人并非普通的市井之人。于是,便主动与这名壮士结交,一面之缘竟不曾想到会在后面帮了他这么大的一个忙。
伍子胥逃亡吴国,遇到了公子光,由于两个人志同道合,伍子胥打算要为公子光实现他的目的。听说公子光要想取代吴王僚时,便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公子光有了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因为专诸有老母亲,他一直都放心不下,所以公子光为了让专诸放心地为自己服务,便好好地服侍专诸的母亲,在之后专诸便能够专心替公子光完成任务,而专诸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为了不让儿子又负担,选择了自杀。此后,专诸便没有了后顾之忧,专心为公子光办事,最后在吴王僚的宴会上成功刺杀了吴王,帮助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像专诸这样的刺客,讲义气、重气节,为了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命,所以他们才能被写进史书里,被后人瞻仰,被后人赞颂。
第2篇:专诸刺王僚的历史故事
专诸,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从鲁国出逃至吴国,深知专诸的才干。伍子胥谒见吴王僚,尽说伐楚之利。吴国公子光说:“他伍子胥父兄皆被楚所杀而说吴伐楚,这是为报私仇,非为吴国利益计。”吴王这才打消了攻楚的想法。伍子胥知公子光想杀吴王僚,便说:“公子光将有志于国内的事,不可说以攻伐之事。”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历史试题
本来,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子札。诸樊知道三弟季子札贤,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传给三个弟弟,想最后把国家传到季子札手里。诸樊死后,传余祭。余祭死,传夷。夷死,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不肯受国,隐匿不知去向,吴王便立夷之子僚为吴王。公子光说:“假若以兄弟为次,则秦子当立为王;若以儿子为序,则我光当是继承人,当立为王。”所以便偷偷的养谋臣勇士以伺机夺王位。
公子光自得专诸之后,待若上宾,九年,楚国平王死。次年春,吴王僚欲趁楚王初丧之机,使其二个弟的公子盖余、属庸帅兵围楚国的三;又让延陵的季子出使晋国,以观诸侯的反应。楚国发兵断了盖余、属庸的退路,使吴兵无法回师。于是公子光对专诸说:“此时机不可失也,若不去怎能得到?且我光是王位的真正继承人,本当掌国,季子虽回来,也不会废掉我的。”专诸说:“王僚可杀。现如今他母老子弱,且两弟帅兵伐楚,被楚断了后路。当下吴国外被楚困,而内无栋梁之臣,他们又有奈我何。”公子光忙起身叩头说:“光的身,就是您的身啊!”
四月*子,光埋伏甲兵于室内,备酒宴请王僚,王僚命人从自家门至光家门沿途布满兵卒,门窗台阶左右皆是王僚的亲戚。夹道而立的侍卫,皆手持长铍。酒酣耳热之时,公子光佯装有足疾,退入内室,使专诸把*首置在熟鱼腹中进献。在到王僚跟前的一霎那,专诸突然开鱼腹,用*首刺向王僚,王僚当场死去。左右侍卫也把专诸杀了,群龙无首,王僚所带人自相扰乱,公子光命埋伏的甲士攻击王僚的侍从,尽数杀灭,于是公子光便自立为王,这就是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第3篇:关于诸葛亮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辅佐刘后主时,可谓是亦父亦师、鞠躬尽瘁。除经常教他人主之道外,也告诉他如何识才和察纳雅言。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就举世了像费?、董允、向宠等贤臣良将。但刘后主非但不受教,还反其道而行;除耽于玩乐外,甚至一味提拔其身边的佞臣。某次诸葛亮出征回朝时,竟发现后主提拔了一票无功无才的小人,于是便告诫后主说:你提拔这些没有功劳之人,如何对得起像赵云、阳群、马玉等这些曾立功于战场之将官;真是赏于无功者,离谱啊!
同样的,宋高宗时太医王继先,经常看好皇帝的病,宋高宗于是决定提拔他的女婿当官,但给事中王居正却将圣旨退回,嗣宋高宗很不悦地要宰相告诉王居正依旨而行。后来王居正求见皇帝陈曰:王继先医疗有功,除了是尽自己的本份工作外,皇上赏赐他的财物也已经够多了,至于再凭添给一个无功劳者之官职,恐怕就很不妥当了,万望陛下勿开此门路…。宋高宗听后点点头并收回成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综核名实、信赏必罚的考〈功〉绩制度,才能真正拔擢贤才。否则,靠走后门或巴结逢迎而升官的人,将来即使不是个*污吏,也难保会是个好官。
第4篇: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下了监狱。
褒?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lì)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蹩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1.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
2.烽火戏诸侯故事
3.烽火戏诸侯散文
4.历史故事图画
5.历史故事图
6.历史故事的成语
7.古代历史故事
8.章邯历史故事
第5篇: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故事
东汉末,曹*称霸中原,除了蜀汉刘备和东吴孙权无人能与之抗衡。曹*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面对这两块肥肉得慢慢来。所以,曹*打算先联合东吴孙权打败刘备。曹*写信给东吴商量此事。
诸葛亮剧照
孙权手下的大部分谋士见得了“便宜”,赶紧卖乖啊,都主张为了保住东吴江山投降曹*。然后,只有鲁肃一人看清了个中利害关系,他认为联合刘备抗击曹*才是明智之举。同时,鲁肃也知道自己是很难说服大家的。此时,刚好遇上了不谋而合的诸葛亮,所以,帮助诸葛亮引见了东吴的智囊团,这些人可不是的滥竽充数之辈,每个人都是学富五车之士。
素有“东吴第一谋士”的张昭首先出击:“听说你家老板请了你三次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如同得了麒麟才子一样能得天下,谁知连区区荆襄九郡拿不下,反而让曹*给拿下了。”
诸葛亮深知张昭在东吴中的水平,不能把他辩服,那么今天就等于白来。诸葛亮眼珠一动说:“不夺取荆襄九郡只是不忍抢同宗兄弟的地盘,现在驻兵于江夏,另有所图,是你这些普通人能看得懂的吗?有才能的人国家有难时勇于出谋划策,无能之辈只会龟缩投降。”
此言一出,张昭被说得羞愧无言。接着,又有一谋士说:“曹*坐拥百万大*,岂能不怕,莫逞强。”
诸葛亮嘴角一泯道:“刘备驻兵江夏乃等候东风之机,东吴兵强马壮,又有长江天险屏障,你们却劝自家主公俯首称臣,恐成天下笑柄”。
接着,先后又有七人被诸葛亮驳得哑口无言。诸葛亮此次舌战群儒,表明了蜀国联吴的决心,坚定了孙权抗击曹*的决心。
诸葛亮36计写的是什么
诸葛亮是大家心目中智慧的代表,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心中对什么事情都很了然,面对棘手的事情的时候也能拿出各种计谋,仿佛是三十六计都能熟练的掌握于心。诸葛亮也确实有过“三十六计”,但是这里的“三十六计”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三十六计。
《诸葛亮三十六计》
诸葛亮三十六计是后人为诸葛亮写的一本关于诸葛亮计谋的概括总写,主要是从诸葛亮初出茅庐开始写起。在*事上,写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赤壁”,在*上,“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南中平定”、“结好孙吴”等等,直到最后诸葛亮以身殉职。可以说,诸葛亮智谋三十六计,将诸葛亮精彩神奇的一生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我们现在看来,诸葛亮使用三十六计,最精彩的莫过于空城计。在诸葛亮北伐失败,错失了街亭这一战略要顶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伤心难过,而是快速的打起精神,在司马懿的进攻下,冷静的布置任务,巧用空城之计,在城上安心的*琴,正因为诸葛亮以往都是厉害的角*,所以这一次,诸葛亮就是利用自己的威信成功的吓走司马懿,取得胜利。
除此之外,诸葛亮对三十六计十分的娴熟,“瞒天过海”“反间计”都是手到擒来。也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早年间熟读的兵法,尽心的学习知识,所以,在之后的指挥中,能够做到这样的完美。
诸葛亮徒弟有谁
诸葛亮最有名的徒弟叫做姜维。姜维的身世尚可,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之下长大。姜维喜欢玄学,尤其是郑玄的。姜维的父亲名字叫做姜囧,姜囧曾经做过官员,但是战死沙场,姜维后来就继承了当初父亲的职务。
姜维剧照
诸葛亮带领*队出兵打仗的时候,喜欢姜维的用兵之道,于是便设计让姜维回国不成,被迫投降自己。因为归降了诸葛亮,所以姜维只能离乡背井,从此来到蜀汉。
诸葛亮一向对姜维很是赏识,诸葛亮在写给蒋琬的信上说,姜维是凉州的有学识的人,还让姜维做了五六千虎步*的头头。后来又屡次提拔姜维做官。
后来,诸葛亮在北伐时候死掉,姜维听从诸葛亮临终前的话,把将*魏延斩杀了。蜀汉曾经有一位有名的将*叫做费祎,但是费祎年事已高,最后老死了。费祎死后,姜维就成为了蜀汉的最高的将*,带着蜀汉*队在北方和曹魏打仗,打赢了很多次。
可是后来,蜀汉朝堂小人当道,人们越来越不喜欢北伐。皇帝刘禅宠爱宦官黄皓,姜维想把黄皓杀死,但是黄皓命大,反过来想要姜维死掉。姜维只好暂避风头。再后来,蜀汉被灭,刘禅投降。姜维希望假借钟会的手,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但是钟会一介匹夫,姜维跟错了人,最终钟会谋反以失败告终,姜维的一生也到了尽头。
[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第6篇:诸葛亮拜师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逗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诸葛亮拜师的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1.诸葛亮拜师
2.诸葛亮拜师的故事
3.诸葛亮拜师精选故事
4.岳飞拜师周侗历史故事
5.诸葛亮小时候拜师的故事
6.关于诸葛亮小时候拜师的小故事
7.拜师寓言故事
8.孔子拜师故事